1-《远大前程》
第(2/3)页
“身边一帮人跟着你,最好的时光都捆在一起,不坚持下去对不起他们啊。”
“人做事情,靠的是内心的坚定。内心不坚定,外部再多的责任也是枉然。”汪自强举起茶杯,“别客套了,我不会看错你。”和黄立工碰了一下杯子,说,“别被那些泡沫迷了眼睛,中国从来不缺少脊梁,从来都有勇于承担使命、敢于负重前行的同道。”
“嗯!”黄立工认真地点头。
“日本一家公司垄断了碳纤维技术,超过70%,价格奇高,还不卖给我们。”汪自强站起来,声音昂扬, “日美欧对碳纤维技术构成长期垄断。但是,我们就这么服输吗?不,我们的意志从来没有‘服输’二字!我们终于攻克了,碳纤维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二。包括攻克了超高强高模级碳纤维,尤其是T-1000级碳纤维生产线,成品的抗变形能力比日本的还强一倍,国际碳纤维价格马上暴跌,从2万元1公斤,下降到不到1万元1公斤。”
黄立工插话,“听说华为攻克96线车用激光雷达,直接把3000多美元基价的车用激光雷达打到200美元一套。”
“我们曾经进口日本的一套设备,中间出了一些问题,日方派工程师过来,要价20多万,维修过程不准我们工程师观看——他们半小时就修好了。那时候让我们很郁闷,必须自己攻关,后来攻克了,再也不受日本人牵制。”
他俩你来我往,列数着那些激动人心、也一直激励着国人的事情……
“不要妄自菲薄,中国造得出卫星、进得了太空,说明只要下定决心,没有中国人办不到的事情。”汪自强像是回到战场上,对着一干新兵发表讲话,“我们现在能做更多更大的事情,得益于前辈们的默默付出和扎实的贡献。同样,我们现在的努力,也会让以后的中国企业能做出更大的事情,做出欧美日做不到的事情!”
黄立工也站了起来,肃然听着。
“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攻克,还有太多的东西我们还在被发达国家盘剥。材料方面就不说了,就说化工仪表和阀门,基本都还是进口,一旦出现故障,损失的就是上百个甚至上千个阀门的钱。多少高精尖的仪器,我们也只能靠进口,维修费、人家工程师的加班费,动不动就是上千美元一个小时。”汪自强声音转入低沉,但黄立工听得到里面的不服,听到那股就想打下山头的蠢蠢欲动。“我和你讲讲铁路的故事。”
1997年4月1日,我国第一次铁路大提速,全国客车旅行平均速度,由48公里每小时提升到55公里每小时;1998年第二次大提速,2000年第三次大提速,2001年第四次大提速,经过四次铁路大提速,也仅提高到每小时62公里。这是什么水平呢?英国在十九世纪铁路时速就达到了58公里。日本身为二战战败国,1964年新干线营运时速就达到了271公里,最高时速300公里。上百年的差距啊!
2003年,中国决定进行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。当时先进的高铁技术都掌握在外企手中,西门子、庞巴迪、阿尔斯通以及川崎重工等。与这些巨头们谈判合作,中国只有一个筹码,地域辽阔,市场空间庞大,几万亿的潜在投资。那时中方策略就是抛出谁和中方合作,谁就有可能拿到高铁行业未来的钥匙。整个谈判像走钢丝一样。最终的谈判结果,就是迫使这些大公司不得不做出妥协,出让关键核心技术。
黄立工对这个故事不陌生,找来各种资料看了很多遍。“这已经成为经典案例,都收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科书里了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