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-《远大前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比例呢?中国的画有线条和构图,但是不注重比例。”黄立工想起了大学的工程制图课,当时并不理解,只是因为考试而牢牢记住了,现在因为和黄卫东的对话而重新融入自己的理解里。“由于不擅长透视,工匠都没法在平面上准确表达立体结构,别说复杂的机械结构。进一步说,没有合格的图纸,更不可能形成精密的产业分工,零配件的标准化生产了。”

    黄卫东不置可否,脸上笑眯眯的,端起茶杯,悠长地喝了一口茶。黄立工一时猜不透他到底是什么观点或态度,不过自己刚才那番仗着年轻气盛的发挥,在他眼里想来终归不是浅薄之论。

    黄卫东依然一副淡定自若的模样,说道,“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装置为标志,兴起于英国,机器代替人力,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,效率大幅提升。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横跨近百年,始于1750年左右,到1840年完成。要知道,此时清朝的GDP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,经济体量庞大,从投入实力而言,催生工业革命应该是清朝不是英国。”

    黄立工一撇嘴说,“因为清朝没有工业和技术的基因,想产生也产生不了呗。”

    黄卫东摇头,“更因为我们没有动力。一台机器替换十人,效率高,成本省,英国地窄人少,人力成本太高,而清朝疆域广阔,人口众多,人力成本低,相比较英国而言,就没有动力研究、改进机器,增加人手就可以了。”

    黄立工闻言遂一拍大腿,故作惊讶但拍得让人舒服:“黄市长高见!”他迅速捕捉到一些关键信息,赶紧贴上,“您看,现在都在议论人口红利在逐渐减弱的问题,事实也是如此,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迅速消失,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力,已成必然趋势,我们现在就在历史的风口上!”

    黄卫东自然听出他的意思,直截了当问,“你那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项目,现在推进情况怎样?有什么困难?”

    “工业机器人是个高智力含量的行业,我们需要吸纳国内外更多高端人才,想建专家楼,吸引这些教授、博士们过来落户,不受外界干扰,专心科研。如果在新区开发工业园,能否把三分之一,嗯,或者四分之一的用地,改为商业用地?”

    建专家楼是个通行做法,一方面有利于吸引人才,另一方面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区域发展,很多地方政府都乐意采纳。没想到黄卫东一口回绝:“把工业用地变性?还三分之一?!甭琢磨这个。”

    黄立工呐呐的,脑子里拼命转着想找什么话来下个台阶。黄卫东打完巴掌后直接把枣递过来了,给他推荐国内赫赫有名的旭日集团。旭日集团早年以商业地产起家,主要在二线城市经营。但是近些年来,纯粹开发房地产的不太受欢迎,拿不到好地。地方政府更青睐产业园,既能解决地方就业,又能增加税收。旭日集团于是以产业概念在全国四处出击,在各地市圈了不少地。去年进入江城,不过一直没有项目落地。

    “这家公司有经验,有实力,可以一起共建。”送出办公室时,黄卫东意味深长地说。

    第三天,马晓涛在江城的五星级宾馆里约黄立工见面。没聊一会,马晓涛就干脆利落地说,“黄总,你们这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项目,有搞头!市里挂上号的,那地方我们也考察过,就这么办。我来建设,你们运营。钱的事情,你们不用操心。”

    马晓涛是旭日集团的少帅,80后,比黄立工还小两岁。谈事说话,扑面而来的是凌厉之气,也许是没经历过他父亲早些年创业打拼的辛酸和历练。

    黄立工没有欣喜点头,他还有自己的私心。父辈的老厂,武山小镇的动力机总厂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