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-《远大前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廖志超身子倾过来,低声说,“嘿嘿,知道圈内怎么称呼你这小伙子吗?”

    “黄大炮。”许茜茜抢着回答,语气里特意带着些自得。

    黄立工嘴角浮笑,摇摇头,做无奈状。

    “可没这么好听。”廖志超说,“大家都叫他搅屎棍,把市场和价格搅浑,可是恨得咬牙切齿。

    黄立工一愣,这倒是第一次听说,笑着说:“咋没见过廖总咬牙切齿?”

    廖志超坐直,哈哈大笑,手指黄立工说,“我就喜欢你这样!我也需要你这样。别当大尾巴狼,机器人机器人,名字叫得好听,不就是一堆铁嘎拉组装的吗?李书福说的牛,别提轿车怎么难怎么高科技,不就是四个轮子两排沙发吗?机器人一样,一个电脑加几个机械臂嘛。兄弟你捅破了窗户纸,喊出了皇帝的新装啊。

    说着,他忍不住又一番哈哈大笑,为自己精彩的比喻感到得意。

    待他笑完,黄立工说,“廖总说得对,工业机器人要造出来不难,我们中国的制造业能造一切。但是,智能制造,制造业转型升级,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外行不懂,可以质疑,我们自己做这一行的,不可妄自菲薄。”

    “那是那是。”廖志超听黄立工话里隐隐带着否定,立刻刹住苗头,转换话题,“机器人就是替代人力,这种需求是永远都客观存在的。按长三角的劳动力状况来看,人口老龄化、人力成本上升,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会越来越明显,机器人替代的趋势只会越来越强烈。”

    说到最后,他语气透出强烈的信心,宽大的脸都显得认真起来。黄立工不由有点佩服他的话语体系与状态切换之快。

    “机器人兴起的关键逻辑是效率改造,通过机器替换重复的繁重的工作,让人的工作向更高价值链条去转移。解放人类双手,嘿。”黄立工便也跟着正经地说道。廖志超会意地笑起来。黄立工接着说,“这本质还是一笔经济账。未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,谁能够首先推动规模化,谁就有机会通过规模降低成本……”

    “黄老弟,你说到点上了!”廖志超激动地插话说。黄立工主动说出他最得意的东西,地位也就亲切地上升到兄弟的高度。他睁大眼睛,环视着眼前两位年轻人,拍了下桌子,“就是我在做的事。你们刚才都看到了,规模化是工业机器人的必走之路。我们要做中国工业机器人供应基地,最大的。”

    黄立工苦笑,一时不知道怎么和他说才好。许茜茜接过来,说,“廖总,我看您这儿规模是不小,不过牌子都不大,好像都是生产小机器人,四轴的。”

    廖志超嘿嘿一笑,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毛**刚开始也是,没有正规部队,没有正规武器,但是只要有热情,有规模,最终就是农村包围城市。”他对着两人张开双臂,做欢迎的姿态,“所以我欢迎你们进驻。鲲鹏机器人在短时间,不仅搞定了六轴,还打出了品牌。年轻人胆儿肥,用力猛,速度快,两个字:厉害!”

    随即,他认真地说,“进来了,就是一家人。钱,不是问题,我投你们!”

    黄立工对廖志超忽快忽慢、忽正经忽鸡血的说话有些厌烦,但最后这句话,又让他心儿蹦跳起来。钱!投!他盯着廖志超,琢磨着这位大爷的钱是不是像他的表情那么认真呢?

    这个内在空虚的工业区,低端杂多的工业机器人牌子,面上就显得过剩的产能,他自然看在眼里,不会忽视,不过,只要真金白银进来,空虚低端过剩又如何?只要鲲鹏能喘过气来,在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域一骑绝尘——对此他从来没怀疑过——是从泥坑里还是从丰草马场里起速,有那么重要吗?

    “投资绝对没有问题,你们总部什么时候搬到这儿来,钱什么时候到位!”廖志超把黄立工的犹豫心动看在眼里,加上一码。

    “不可能!”黄立工还没有回应,许茜茜当即干脆利落地回绝。

    廖志超愕然,又有些不悦,脸上神色明白地写着,小娘们插什么嘴。他用眼光把这个意思抛往黄立工身上。

    黄立工想了想,说,“把总部搬过来不太现实。不过,在这儿搞一个组装车间还是可行的。”

    廖志超一脸不满意的神情,说,“老弟,我和你说实话,这是投资的基本要求。我的投资,是服务于大产业战略的,不是在刁难你。为什么全国各地都搞产业园?把产业圈起来,才叫产业园,对不对?大家圈在一起,园区能够充分地复用,税收三免一减,还有政府支持、金融支持,这样才能双赢。”

    黄立工和许茜茜对视一眼。黄立工心里雪亮,如果要这个投资,是必须要把总部搬过来。廖志超真正用意并非他所说的园区集约经济,而是要让鲲鹏的税收落归此处。看样子,廖志超折腾这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,也是做过大口承诺的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而在于一系列的支持,政府给地,政府引导基金追投,银行贷款,税收优惠等等。他需要过硬的门面来兑现承诺,来支撑下一轮的扩张。

    廖志超轻摇着头说,“都是明白人,不说虚话。你刚才说得很好,谁先规模化,谁把成本降下来,谁赢。为什么你一定要进来?因为工业园才是最大的规模化,你进来,更多工业机器人进来,规模化效应才越厉害。”他端起茶杯,喝了一口,润了润干热的喉咙,用拉拢的语气说,“你玩低价竞争,很对我胃口。实话告诉你,我比你更有野心,我要搞一票国产品牌的低价策略。别和我扯什么技术创新,什么国际突破,不适合国情。我们就是要搞低价,搞淮海战术,本来就这么个机械手玩意儿,别真以为是高大上。”

    黄立工苦笑,都懒得回应了。规模化并不是像廖志超所理解的。谁能够率先推动规模化,谁就有机会通过规模降低成本;当成本突破某个门槛后,技术的领先也会随着市场的领先而不断演进。很多人也许看到了眼前的利益,往往没有看到三五年后,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,必然遭到淘汰。

    他忽然生起一种羞辱感,和在林易明那里路演的感受完全不同。在林易明那里,虽然紧压、咄咄逼人,但那尚且能视为一种督促。这里,却是拉人下水,以投资的名义蛊惑无底线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