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-《远大前程》
第(2/3)页
“是的。机械的噪声和发热,说明局部齿轮啮合不良,通常在稳定性和寿命上都会表现不理想。”
“鲲鹏减速机刚开始也被噪音和发热困扰,有些发热量甚至很惊人。但是到了量产的时候,这两项指标下降得很快。是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?”
李艺摇头,“真正要解决问题,只有老老实实地提升工艺水平。材料、设备、热处理、磨削、装配、检测……生产和装配的精度全面提升,产品精度自然就上去。但是,短期内不可能,所以只能想别的办法。”
“什么方法?”
“是刘工的思路。”李艺转向刘睿阳,“你说吧,你说的比我清楚。”
凌渊若看向刘睿阳。
“前期的减速机60%有明显的噪音和发热,那就是说40%的过盈程度是合理,或者齿轮配合的好,不需要微过盈。我们的零部件是随机装配的,我就想,能不能找出这40%和60%的系统性差别,有没有可能是误差同步。”刘睿阳看了看凌渊若,停下来打了个比方,就像螺丝钉和螺丝帽,加工精度够高,口径误差控制得好的话,任何一个螺丝钉和任何一个螺丝帽都能完美拧上。加工精度不够,误差偏大,那么随意两个螺丝钉和螺丝帽要么太松,要么太紧,完美拧上的比例不高。但是,如果能够完美拧上的话,说明什么?
“说明什么?”
“有可能这两个零件的误差凑到一块了。螺丝钉比设计标准大了1毫米,但是那个螺丝帽刚好也大了1毫米。”
“啊哈!”凌渊若有些兴奋地敲着桌子。
“减速机的情况要复杂得多,但是基本原理是一样的。我们对零部件进行图像建模,用算法总结和分析误差同步的模式,把那些精度不够但是彼此配合良好的零部件匹配在一起,然后再进入装配环节。”
“你们认为,精度的提升有多大比例可以归功于这个方法?”
刘睿阳看着李艺,李艺摸着下巴,“我们没有精确估算过……毕竟为了改善精度,我们并不只做了一件事而已。但是,从前期的数据来看,我相信至少有一半。或者比一半高得多。”凌渊若站了起来,搓着手,“这么出色的创意和成就,你们以前给我介绍的时候,为什么那么轻描淡写?”
对于凌渊若的热烈认可,刘睿阳很是高兴,但他还是老实地承认,“这实在算不上成就。它本质上是一个补丁,给我们生产精度不够这个bug打的补丁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