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-《远大前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好啊!能缩短到多长时间?”

    “短不了,还是得半年……”

    “啊?”黄立工疑惑地皱了一下眉,下意识地看着刘斐。

    “……要想产品质量稳定可靠,测试迭代是绝对不能省略的。但是,我们可以让测试环境外移。”

    黄立工屏住呼吸,“你的意思是?”

    “把用户也纳入测试环节里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说,硬上?把用户当小白鼠?”

    沉默了几秒,传来刘睿阳清晰的声音,“是的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有信心?”黄立工心里很清楚,对于用户体验,刘睿阳比他在乎得多,也挑剔得多。

    “我们还有一个多月的缓冲期。李艺有信心,用一个月走一次快速迭代,初代产品能支撑三四个月的高性能表现。同时,我在算法这边,也会针对这个特殊情形做开发定制化的模块,最大限度保障不出现恶性事件。”

    “三四个月?”

    “是的。有两个预案,第一,我们的用户数量不少,作业环境也是各种各样,这个测试环境比实验室里要理想多了,如果数据足够丰富的话,有可能可以把半年缩短到四五个月,那就衔接上了。第二,如果衔接不上,售后快速响应,出现性能明显下降甚至不达标的,一天内马上免费更换新减速机或者新机器人。这个响应速度不会太耽误用户的生产。”

    “一天?物流时间都不够啊?”

    “提前部署。一方面,售后支持定期回访,另一方面,核心控制器监测到异常,通知我们,我们人工分析数据,对于处于高风险状态的机器人,提前把新机器人运过去,甚至都可以在出问题前就主动替换掉。”

    “那需要数据。”

    “是的。这两个预案都需要数据回传。”

    一阵沉默。两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。

    “这是第一个风险。”刘睿阳说。

    “嗯……不过也就几个月,再做一些隐性告知,法律风险防范,问题不大。”

    “第二个风险是,成本压力很大。如果衔接不好,相当于用了三个减速机,收了一个的钱。”

    “能用钱解决的问题,就不是问题啦。”黄立工自信轻松地说。话音刚落,他看向刘斐,无声地苦笑。刘斐抱着手臂,面无表情地听着。“这都不算什么风险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