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-《远大前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你后面怎么办?什么打算?”黄立工问李艺,他明白刘睿阳的心思,难怪火急火燎的让他过来。他沉吟着说,“要不……”

    “我还好办,许总……老许总找过我,说推荐我到他朋友的企业里。其实,到赛尔科工前,有谈过几家研究机构,他们一直联系我。”李艺说到这里,脸上自然溢出自信来。黄立工意识到自己猜错了,李艺性格颇为沉闷,回国后一直待在上海,在公司和家之间两点一线运动,几乎很少出差,参加学术会议也是直来直回,从不多逗留。刘睿阳是他大学时的最好朋友,毕业后就成了社交软件上的最好朋友。黄立工想当然地认为,专业上精深的人,大都疏于人情世故,社会交往这么狭窄,在职业选择上难免会受拖累。看来李艺的烦闷不是为此。

    “睿阳明白我,这么多年心血,眼看马上就突破了,却……”李艺摇了摇头,喝了一口闷酒。有些事情,光是说出来就会让人深觉痛心。刘睿阳手放在他肩膀上,感同身受,也有些沉闷地说,“最可惜的是你的团队。”

    人类的事业,尤其是科研、文化这些需要高度智慧累积的事业,最让人心疼的就是黎明前的放弃。在集体努力最终凝固成为最终成品之前,智慧无处存放,只是一种进行时的存在,存在于团队内的化学反应里,日益精炼的配合,相互成就的灵感,和彼此的默契。团队溃散,按下去的不是暂停键,而是后退键。就像旷野中的一团火,永远不可能暂停,要么燃烧下去,燃烧出所有的光芒,要么熄灭。

    “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,都快成亲人了。我和几个骨干倒还好,到哪都能开始,但其他人……散了就真的是散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的减速机做到什么程度了?”

    “我们已经做出第一代了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!”

    “性能达不到酷开的要求。我们内部认真评估过,论设计,论创新,不见得比国外同行差多少,我们大方向是对的,但是问题出在材料和工艺上。”

    黄立工在这块深有体会,他点头,又有些疑惑,“赛尔科工里应该有更好的材料和车床设备吧?”

    “减速机这种精密部件,差以毫厘,谬以千里。”李艺说,“要优化,研发第二代,要充分掌握不同材料和工艺之间的细微差别。对材料的理解和产品设计是相互促进的,不停歇的正反馈过程,这需要的是工业环境,不只是有个设备或材料就行的。”

    “嗯,那是个死胡同。”

    “一开始我们也是这么想的……”李艺说,“但是,我可能找到新路了。根据我们掌握的有限的材料,如果找出局部修改减速机设计的解法,有可能正好避开现有材料的缺点。”

    黄立工眼睛亮了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