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个还原基本符合所有线索。” 张林缝合完最后一针,摘下防护面罩,脸上带着疲惫却坚定的神色,“现在需要进一步确认的是:蓝色布料的具体来源、铁锹的使用者,以及死者的身份 —— 我们在死者衣物口袋里没有发现任何身份证明,只能通过 DNA 比对锁定身份。之前技术科从现场毛发提取到线粒体 DNA,我们现在提取死者的 DNA 样本,送去与那组线粒体 DNA 比对,确认是否来自同一人,同时录入失踪人员数据库,尽快找到死者家属。”
凌晨 1 点半,张林将提取的血液、肝脏、肾脏样本及死者 DNA 样本交给技术科,特别叮嘱:“重点检测血液样本中是否有镇静类药物成分,排除嫌疑人先用药迷晕死者的可能;优先比对死者 DNA 与现场毛发的线粒体 DNA,确认关联性;同时对蓝色布料污渍进行分泌物检测,验证是否为死者唾液。”
走出解剖室,张林看着窗外渐亮的天色,拿起手机拨通李明的电话:“李队,解剖结果出来了。死者男性,40-50 岁,身高 168 厘米,死因是机械性窒息闷压口鼻,死亡时间约 12 天前上周日前后,死前 16 小时未进食;体表抵抗伤与现场铁锹、蓝色布料关联,气管内发现现场纤维和泥沙,证明案发现场就是第一现场;已提取死者 DNA 样本,正在与现场毛发 DNA 比对,同步录入失踪人员数据库。”
电话那头,李明的声音带着欣慰:“太好了,张林,这个结果太关键了!它把技术科的物证、现场勘查的痕迹和解剖发现串联起来,给后续侦查指明了方向。我马上让小王调整走访重点,围绕‘上周日前后在棚户区活动、有蓝色化纤布料、使用过铁锹’的人员排查;让小周加快失踪人员 DNA 比对,尽快确认死者身份。”
周三上午 8 点,技术科传来初步消息:死者 DNA 与现场毛发的线粒体 DNA 完全匹配,确认现场毛发来自死者;蓝色布料污渍检测出少量唾液成分,DNA 与死者一致,证明布料确实是闷压口鼻的工具;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任何毒物成分,排除药物辅助作案的可能。这些结果进一步夯实了解剖结论,也让侦查方向更加明确 —— 围绕作案工具和死亡时间,聚焦棚户区周边有相关物品、且在案发时间段有异常行踪的人员,成为接下来的核心任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