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福建、广东等地的茶叶商人们也摩拳擦掌。武夷岩茶、西湖龙井、黄山毛峰等名茶,在南洋市场上备受青睐,尤其是在炎热的气候下,茶叶成为了当地贵族不可或缺的饮品。 茶叶商人们不仅准备了大量的茶叶,还特意改进了包装技术,采用锡罐、陶罐等密封包装,确保茶叶在长途运输中依然保持新鲜。 有的商人还在茶叶中加入了香料,制作出独特的风味茶,在南洋市场上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。 除了这些传统的大宗商品商人,各地的中小商人也踊跃参与。 有的收购本地的特产,如四川的药材、安徽的纸张、松江的棉布等,希望能在南洋市场上开辟一片天地;有的则干脆加入大商队,担任伙计或管事,也想分一杯羹。 甚至连一些士绅也拿出部分家产,投资南洋贸易,希望能获得丰厚的回报。 一时间,大明沿海的港口热闹非凡。 从南京的龙江关、苏州的太仓港,到福州的闽江口、广州的黄埔港,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。 商人们争分夺秒地采购货物、雇佣船员、租赁船只,整个大明仿佛一台被激活的机器,全力运转起来。 船员的薪水水涨船高,造船厂的订单排到了半年之后,就连搬运工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,沿海地区的经济一片繁荣。 短短一个月内,第一批由数十艘商船组成的庞大商队便从大明沿海港口出发,浩浩荡荡地驶向马六甲海峡。 这些商船上装载着满满的货物,不仅有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传统商品,还有棉布、铁器、纸张、药材等日用品,甚至还有雪糖、蜜饯等零食。 商队的首领们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商人,他们熟悉海上航线,与沿途的部落也有着一定的联系,因此信心满满,期待着在南洋市场上赚取巨额财富。 与此同时,马六甲港口也做好了迎接大明商队的准备。 李景隆和徐增寿按照朱高炽的指示,在港口设立了专门的贸易管理机构——市舶司,负责登记商船、征收关税、调解贸易纠纷等事务。 市舶司的官员们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,熟悉贸易规则和外语,能够为商人们提供专业的服务。 港口内的仓库、客栈、商铺等设施也全部投入使用,仓库可以存放大量的货物,客栈能够容纳上千名商人住宿,商铺则出售各种生活用品,为商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。 当第一批大明商队抵达马六甲港口时,整个港口都沸腾了。 南洋各国的商人早已闻讯赶来,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,带着翻译,争相登上大明的商船,查看货物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