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七章 少女时代-《香江制造》
第(2/3)页
调景岭的名称来历很特殊,一九四九年民府迁往湾岛后,部份不愿或不能迁居湾岛的退役老兵及家眷,就被安置于摩星岭公民村。然而在第二年,一群热血学生前往摩星岭难民区向老兵们挑衅,最后演变成流血冲突。
之后香江总督府把这群老兵和家眷迁往调景岭,并取原来“吊颈岭”的谐音,改称“调景岭”,有“调整景况”之意。
几十年过去,调景岭的居民渐渐增多,不过大部分仍是老兵的家眷及后代。正因如此,这里政治气氛十分浓厚,每年十月十日的时候,居民们都会放假,与岭内所有学校的师生齐聚调景岭中学,居民与学生共同庆祝“双十节”。
陈爵估计是想起以前的糗事,咧嘴笑着陈述,“以前我们住在调景岭的时候,每年十月十号那天,老爸都不准我们出门,我和妹妹还有姐姐还得每人抄一百遍国父孙逸仙的‘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’。当时我用三支笔绑在一起写……”
正说着,大傻成魁安突然把车停在了路边,“到了,少爷请下车。”
李平安跟着保安们下车之后,看了下站牌,“这里才到观塘啊,怎么就下车了?”
陈爵开始解释,“前面的路少爷您的法拉利底盘有些低,我们需要换乘保安公司配置的军用悍马。”
李平安这才想起现在还是七十年代,这里的交通并不发达,他只好坐上了旁边的悍马。
军用悍马在长满杂草的土路上颠簸一阵,当他们来到调景岭后,李平安终于领略到这个时代的贫民区。
李平安下车之后举目望去,依稀能看到荒野中孤零零的坟茔和歪歪斜斜的墓碑。房屋情况更加糟糕,从难民营里的油纸棚,到依山筑建的寮屋、板壁楼,再到有明确产权的私人屋苑,这里的整个街区就是一个脏乱拥挤的棚户区,几乎看不见一条像样的街道,只有一条条歪歪斜斜的石阶曲径。
李平安非常吃惊,没想到七十年代末的**,居然还有这种地方。
第(2/3)页